TPE材料包膠根據不同基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
1. 非極性基材的TPE-S, TPV:
-> 包非極性或者弱極性的硬塑材質自然不在話下,不再贅述;
-> 難點是包極性材料、耐高溫塑料都賊忒么難;
-> 硬度范圍極寬, 不是TPU, TPEE,TPE-A乃至其它大多數TPE基材可比擬的;
-> 手感良好,不發粘、不打滑, 所以人民群眾很喜歡;
所以 TPE-S/ TPV與極性硬塑材料包膠,調整配方的重點在于:
->TPE-S, 提高耐溫性能,多用SEBS少用SBS(耐溫差);
->TPE-S, 基材用高極性的基材(這個,供應商如Kraton,Kuraray都有各自獨門秘籍),或者用MAH接枝型的基材,用極性基材如TPU+增溶劑進行共混而改變極性的方法,只能作為輔助手段,否則包膠未必好,但卻容易發生添加的極性基材及增溶劑出現遷移或析出現象!
-> TPV與極性硬塑材料包膠, TPV其實是動態交聯的EPDM橡膠微細粒子分布在PP基體中,在TPV包覆硬塑材質實現熔融混合過程中,已經交聯的EPDM橡膠微細粒子無法與極性硬塑材料發生穿透、滲透等行為,所以配方設計的要點在于盡可能增加PP基體相的極性(比如用MAH接枝PP例如Chemtura公司Polybond系列接枝PP), 而且要盡可能提高配方中接枝改性PP的含量, 并降低配方中填料、增塑劑(如石蠟油)含量。簡單來說,就是配方中樹脂要多,樹脂中分散相的接枝改性PP要多!
2.中等極性基材的TPEE, ETPV,
->TPEE是聚酯彈性體,ETPV是ACM(AEM)/TPEE通過動態硫化技術生產的橡/塑共混型彈性體(技術類似于EPDM/PP基材的TPV),
-> 由于TPEE主要基材或ETPV的連續相,都是TPEE聚酯彈性體,包極性相近、同樣帶聚酯官能團的PC, PBT, PET, 自然難度不大;
-> 包尼龍6、尼龍66,極性還是有一定差異, 導致相容性不理想, 除非對基材進行極性改進;
->TPEE, ETPV的耐溫很好,注塑時允許很高的熔體溫度,以便高溫熔體在硬塑表面熔融出一個超薄層進而實現接合(cohesion);
問題和不足在于:
->TPEE的硬度由于化學結構原因都很高,至少從Shore A 90 /Shore D 35起跳,對應追求柔軟手感的包膠應用,無法達到預期效果;
->ETPV其實是用動態硫化工藝將ACM(AEM)類橡膠粒子分散到TPEE連續相基材中,以達到降低硬度目的,并保持原有TPEE的耐高溫、耐疲勞、耐化學等一系列優勢,硬度也只能可以實現最低Shore A 60,無法和TPE-S, TPV的低硬度、超柔軟相比;
-> 最關鍵一點,TPEE或ETPV材料都單價不菲!!!
3.強極性基材的TPE-U(TPU),TPE-A(尼龍彈性體), PEBA(長碳鏈共聚尼龍彈性體)
-> 毫無疑問,這些強極性的TPE與強極性硬塑如PA6, PA66極性很相近,利于包膠中的互溶;
-> 這幾種TPE的短時耐溫都很高,便于注塑中使用高的熔體溫度,射出到強極性尼龍硬塑的表面形成熔融薄層,進而兩種材料通過分子鏈段間的穿透、滲透形成接合(cohesion)級包膠效果;
問題和不足在于:
->TPU的硬度從Shore A 50左右開始不容易實現柔軟手感,且因為是極性材質手感發粘;
->TPU的熔體粘度對溫度很敏感,敏感溫度區間在180C~200C左右,高于這個溫度區間,TPU熔體會流動性突然太高,導致注塑到硬塑表面后出現飛邊現象;
->TPE-A和PEBA理論上說與強極性PA6, PA66的互溶性是非常理想的,且注塑中耐溫也足夠高,但硬度都普遍偏高從Shore A90開始起步,另外材料單價不菲也是一個制約因素;
上述種種,導致以TPE-S/TPV實現理想包膠中的接合(cohesion)效果,
成為最有柔軟且干澀手感、經濟最節約方向,
所以也就是為什么TPE-S/TPV包膠尼龍那么難,
但
TPE廠商一直都堅持不懈去努力開發這種技術的背景原因。
當然,這些探討中仍然只是基于各種TPE基材的特性來探討配方的難點或要求,
沒有考慮各種基材的分子結構設計差異、TPE配方組分中的添加劑等因素,
即便如此也是很寬的一個話題。
還沒有包括硬塑配方因素、加工中的工藝因素。